第一节 隐秘的诗歌与散文写作
以隐秘的形式出现的“潜流文学”创作,既有诗歌、散文,也有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文学创作规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疏离和对立。其中较优秀的作品,甚至能以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为根本出发点,传达既立足于时代又能超越于时代的情思。
“**”时期隐秘的诗歌、散文写作有两个大的创作群体:一个是老作家群体,他们在1957年“反右”运动以前甚至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经活跃于文坛,如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诗人流沙河,原“七月派”诗人、后成为“胡风集团分子”的曾卓、牛汉、绿原,1958年成为“历史反革命”的诗人穆旦,“**”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的诗人蔡其矫,“**”期间受到批斗的散文家丰子恺;另一个是“**”时期新生的青年诗人群体,其身份主要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如“白洋淀诗人群”,也有在“**”初期“夺权”风潮中诞生的青年诗人群体,如“贵州诗人群”。
“**”时期隐秘的诗歌、散文写作虽然都是对“**”文学创作规范的疏离甚至对立,但疏离和对立的内容、方式和特点又有不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对“**”激进的政治风潮、激烈的社会震**作出较明显和直接反映的诗歌创作,如蔡其矫、穆旦、曾卓、牛汉、绿原、流沙河等老诗人的诗,食指、黄翔、北岛、多多等青年诗人的诗;另一类是以极隐晦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投射到内心的深层感受,冷僻奇崛的意象构筑的是一个远离“**”生活表象的艺术情感空间,如根子、哑默等人的诗,或者干脆对“**”的政治风潮和社会震**予以回避和悬置,而另辟新的表现领域,如舒婷对爱情亲情的感悟,顾城对童话世界的憧憬,芒克对土地、大自然的亲和,丰子恺对小人物、小事情情趣盎然的勾描和玩味。当然,说他们对“**”予以回避和悬置,并不意味着与“**”无关。他们的创作取向仍然是深深植根于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