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三节 台湾诗歌

字体:16+-

这一时期台湾的诗歌创作,代表作家有杨牧、叶维廉、吴晟、罗青等。

杨牧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诗歌创作,持续至今。其早期诗作受当时诗风的影响,以充满现代风的形式表现敏感的文学少年的种种思考和探索(《水之湄》),进入大学以后,“开始自觉地实验着新技巧垦拓着新境界”[5],自《花季》以降,这种“实验”和“垦拓”的努力,可以说贯穿了杨牧诗歌创作的全过程。从总体上讲,杨牧的“实验”和“垦拓”集中体现在对这样几对关系的思考上:诗歌的自由创造(自由)和相对自足(局限)、诗歌的社会功能(表现社会)和自身建构(追求本体)、诗歌的传统继承(回眸古典)和异质吸取(放眼世界)、诗歌的客观描摹(外向观察)和主观书写(内视冥思)。在杨牧看来,诗歌既是自由的同时也是受限制的,诗歌应该表现社会但更应该关注自身,现代诗歌应从古典传统和西方诗歌中寻找“新建”的资源,诗歌可以客观描写但主观抒发可能更为重要。在这样的诗歌理念指引下,杨牧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既恣肆挥洒又注重有机性,表现社会是立足于“诗”的立场和以“诗”的方式,诗歌的“个性化”以兼容古典和西方的双重身影为前提,以自己的独立思考为提升,而“能够表达自己——我自己的意志,心怀,和欲愿”[6],则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和自觉追求。对“美”“忘我的爱”的歌颂,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对死亡的沉思是杨牧诗歌的基本主题,对心灵世界的反刍是杨牧诗歌的基本取向,对沉思和默想的热衷是杨牧诗歌的基本气质,形式的“音乐化”“格律化”“多样化”探索和语言的纯美追求则构成了杨牧诗歌的基本风貌。

叶维廉(1937— ),诗歌作品有《赋格》《愁渡》《醒之边缘》《野花的故事》《花开的声音》《惊驰》等。叶维廉在60年代就已有诗名,他的《赋格》和《愁渡》在60年代台湾诗坛曾产生重大影响。在诗歌理念上,叶维廉提倡“纯诗”,意图抛却由语言和概念建立起来的世界,剥离语言和概念中的道德、情感积淀,摒弃叙述性,而把“诗”建立在借用语言和概念来表现万物形象,在形象中建构和寄寓意义。《赋格》和《愁渡》可以视作叶维廉“纯诗”理念的实践。到了70年代创作《野花的故事》《花开的声音》等集子中的诗的时候,叶维廉的诗风有所改变,“纯诗”的实践有所变通,对叙述性也不再绝对剔除,借助对自然的描写抒发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感悟,是这一时期叶维廉诗作的重要内容。《野花的故事》以炮火中野花顽强的生命力和旁观的姿态,表达了对战争和死亡的嘲弄;《散落的鸟鸣》以鸟的形象寓示生命的轨迹;《耕雨》《听渔》则在淡渺的水墨勾勒中,交织进作者雨中蓑笠翁的思古幽情和点点渔火的现代写意。从对“纯诗”的提倡和实践,到对叙述性的回归和对语言所指的重新借助,使叶维廉的诗歌创作具有不同常人的轨迹,也使叶维廉的诗在台湾诗坛独树一帜,别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