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五四文学发端于人性解放的主题,“**”后文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的回归。经过十年“**”乃至更长一段历史时期对“人”的轻视甚至虚化,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文学中“人”的失落与异化。“**”后文学最初对“非人”岁月的控诉,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正常人情、人性的呼唤。而一批短篇小说,包括郑义的《枫》、左建明的《阴影》、刘真的《黑旗》、方之的《内奸》,则是较早对“人”的失落与异化进行反思的作品。《枫》用血泪控诉了“**”中的帮派之争如何造成一对年轻人的悲剧,揭示出正是某些堂皇的“阶级立场”和“路线斗争”戕害了美好的人性。《黑旗》通过“说真话得黑旗”的故事,以反讽的手法揭示了那个时代的荒谬。《阴影》描写了刘春堂,一个胸前佩戴满军功章的“革命军人”,曾经为了抢救孤儿而被砸伤腿变成了跛子,二十几年后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却又为了生产队的孩子们沿街乞讨。在两种情境的鲜明对比中,作者表露出了一种真诚的困惑和不满。当然,由于作家主体认知的局限,这种困惑与不满仅仅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方之(1930—1979),原名韩建国,湖南湘潭人,从小生活在南京,1957年因发起成立“探求者”文学社团而被打成“右派”,“**”中下放江苏洪泽县劳动。方之的《内奸》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是丰富而又复杂的。一方面,作者对人性的异化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批判,着墨不多的田有信就是一个人性被异化的典型,他因为曾在战争年月为党出过力而步步高升至副县长,到头来却只剩下一身的“官味”。他圆滑善变,一切只为了自己着想,表面干净,灵魂肮脏。这样的共产党干部形象不只在那个年代,就是在今天也具有某种典型性;另一方面,作者把描写的重心放在田玉堂这样一个经历颇为复杂、性格具有多面性的小商人身上。尽管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田玉堂有着商人的狡黠,但在战争年代,出于一个老百姓最朴素的良心和对共产党的好感,他曾冒死为共产党做过一些事,算是个“开明人士”。但在“**”中反而被扣上“内奸”的帽子,遭受了种种侮辱。如果把反思小说分为政治本位的反思和人民本位的反思两类,《内奸》则二者兼备,政治本位的过于明显,相当程度上妨碍了作品的深度。这在田玉堂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对于悲剧的根源,在作品中只通过田玉堂的一句“我倒要看看,现在是真共产党还是假共产党!?”就一笔带过,这显然是一种以政治为本位的过于简单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