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开端,一股重在反映当时的变革现实,尤其重在表现工农业及政治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勃然兴起。到80年代初,随着现实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改革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逐渐形成一个**,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基本上取代了对历史记忆进行讲述与反思的创作潮流,成为文坛的主流。8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反映社会变革的作品无论在思想意蕴还是在叙事方式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不能再纳入这一创作潮流的现有框架中。
这股文学潮流大致有这样的两类作品:一类是以蒋子龙等的创作为代表的直接关注改革事件本身,所谓正面描写改革的作品;另一类作品以高晓声、何士光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为代表,更注重改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普通人精神生活领域的影响。这类作品亦被认为是侧面描写改革的作品。
蒋子龙(1941— ),河北沧县人,参加过海军,当过工人、厂长秘书、车间主任,有着长期丰富的工厂生活经验。60年代中期发表小说处女作《新站长》。从1976年年初发表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开始,致力于工业整顿和改革题材的创作。1979年年初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使他一举成名,主人公乔光朴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胆冲破阻力的改革者的代名词。此后,他又连续发表了《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锅碗瓢盆交响曲》等一系列作品,创作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工厂的改革,而是延伸至政治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作品的主人公构成了一个具有乔厂长血统的“开拓者家族”人物形象系列。
除蒋子龙作品外,侧重直接描写改革事件,在当时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作品还有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夜与昼》、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等。这些作品全方位地描写发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改革,表达改革的迫切性、必要性,探讨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反映改革的艰难曲折,具有强烈的问题小说色彩和一定的社会批判品格。其中有的作品并不局限于反映改革事件本身,而涉及人们的文化伦理观念、情感世界等更深层的领域,呈现出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比如《沉重的翅膀》《花园街五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