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五节 报告文学的兴盛

字体:16+-

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力求深刻反思历史,聚焦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心声,憧憬美好未来,契合了大众的心理节奏和情感诉求,频频引发轰动,成为文学舞台上引人注目的重量级文体。

80年代报告文学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次是出现于70年代后期、鼎盛于80年代前期的以人为中心的报告文学,强调通过形象涵盖生活,反映生活,注重作品自身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感染力,洋溢着奋发向上生机勃勃的整体气象。

该时期不少报告文学大胆表现和描写时代高压下光明与黑暗的搏斗。杨匡满、郭宝臣的《命运》聚焦大悲大喜的1976年,既写了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四五”运动,也写了各地群众自发反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壮举;张书绅的《正气歌》以强烈的爱憎,勾勒出张志新烈士为追求真理而牺牲的悲壮的生命轨迹,表现了她横而不流的思想者气质;王晨、张天来的《划破夜幕的陨星》以同样感人的笔触,记述了遇罗克因挑战“四人帮”**威而英勇献身的过程;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则以第一人称,感同身受地写出了哥哥遇罗克在浩劫中搏击风雨的悲壮,自己和家人因“血统论”的牵连受到的种种拖累折磨,既高度纪实,又具小说色彩。

不少报告文学呼应改革开放大业,致力于展示改革者形象。程树臻的《励精图治》写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新任厂长宫本言奋发图强,把一个老大难的工厂重新变为机械工业“天之骄子”的事迹;张锲的《热流》将河南省作为一个窗口透视时代风云动向,感受改革大潮带来的生机;蒋巍的《在大时代的弯弓上》讲述了哈尔滨林业机械厂厂长邵奇惠带头改革,将一个旧厂起死回生的故事;乔迈的《三门李轶闻》记叙东北三门李村五个共产党员的奇异遭遇,通过包产到户后党员们自己插旗建组重新找回尊严的故事,昭示了改革开放的势在必行,叙事生动,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