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第二十章 戏剧与电影

字体:16+-

第一节 概述

戏剧、电影界的“思想解放”,主要表现在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摆脱政治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所表现的内容上,不承认因政治需要而设置的所谓“禁区”,恢复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把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及其内心生活当作描写的对象,而不再以苍白、虚假的人物阐释政治概念。话剧《假如我是真的》(沙叶新等)是新时期第一部“问题剧”,它暴露了执政党面临的特权、腐败问题,不仅在它问世的1979年有振聋发聩之力,而且预示了以后长时期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其他如话剧《报春花》(崔德志)、《WM(我们)》(王培公),豫剧《谎祸》(董新民、杜熙)等,也都是颇受观众欢迎的现实主义“问题剧”。进入80年代,现实主义得到深化,话剧《小井胡同》(李龙云)、《天下第一楼》(何冀平)、《田野又是青纱帐》(李杰)、《榆树屯风情》(郝国忱)、《大雪地》(杨利民),故事片《人到中年》(谌容编剧,孙羽、王启民导演)、《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编剧,张其、李亚林导演)、《野山》(雪村、竹子编剧,颜学恕导演)、《邻居》(马林、朱枚、达江复编剧,郑洞天、徐谷明导演)、《人生》(路遥编剧,吴天明导演)、《老井》(郑义编剧,吴天明导演)力求真实地再现时代氛围、生活环境和被时代与环境所造就的真实人物。谢晋的电影作品《天云山传奇》(鲁彦周编剧)、《牧马人》(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和《芙蓉镇》(根据古华同名小说改编)以叙述悲欢离合的命运与表现人物热烈的情感见长,战争题材影片如《小花》(前涉编剧,张铮、黄健中导演)、《一个和八个》(张军钊导演,取材于郭小川同名叙事诗)等,也都或多或少地经过了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渲染,但是,从拒绝教条主义人物的概念,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人”性的角度来看,它们仍然具有广义的现实主义精神。话剧《绝对信号》(高行健、刘会远编剧,林兆华导演)、《狗儿爷涅槃》(刘锦云编剧,刁光覃、林兆华导演)、《桑树坪纪事》(杨健、陈子度、朱晓平编剧,徐晓钟导演)、《洒满月光的荒原》(李龙云编剧,徐晓钟导演)等直接把人物内在心灵的真实活动以舞台形象展示出来,则可视为一种心灵现实主义的杰作。奴役艺术的政治实用主义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歪曲与背叛,但是现实主义在“为人生”和“干预生活”的艺术追求中也确实隐含着丧失艺术本体、导向政治实用主义的可能性,因此,仅仅是描写内容的现实主义追求,还不足以使戏剧、电影从政治实用主义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艺术本体的觉醒是必需的。艺术不过是以审美的形式表现“人”、人的不可捉摸的命运和不同命运中人的不同心灵。所有上述作品,都放弃了政治宣传剧和“样板戏”布道的身份,把视角从“革命”伦理转向了审美。从早期的社会问题剧《假如我是真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到逼真描写生活的《天下第一楼》《人生》,从传统的《天云山传奇》到有较强探索意味的《一个和八个》《绝对信号》,可以感觉到越来越强烈的对于审美形式本身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