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对于一般的文学鉴赏和文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能帮助读者解读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古体诗当然也可以此法来进行鉴赏和研究。
任何一个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逃脱不了所在的时代和地域的影响,精神世界或多或少都会留下时代风气和地域文化的印记。诗歌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反映,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必然也会受到诗人所在的时代风气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鉴赏解读诗歌时,就不能不关注诗人所在时代的社会制度、时代风气和地域文化,并以此为切入点,去追索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内涵。《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叶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总集,而西周到春秋中叶是礼乐文化较为发达的时期,《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尤其是雅诗和颂诗都是礼乐文化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解读《诗经》时就必须得将其置于礼乐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战国时期,南方楚国巫风盛行。屈原生活在战国晚期的楚国,受到南方巫楚文化的影响,其《离骚》《九歌》等作品,包含了大量巫楚文化的因素。我们在解读楚辞体作品时,也必须联系当时的巫楚文化背景。只有将作品置于南方巫楚文化的大背景中,才能准确地理解楚辞体作品所包含的神幻色彩和浪漫意味。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达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是诗人和读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桥梁。因此,读者是可以透过语言文字去揣摩蕴含在作品中的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可以做到“以意逆志”的。但是,要做到准确地“逆志”,仅仅有语言文字的功夫还不够,读者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增厚自己的情感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诗人的距离,触摸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但实际上,读者对诗的理解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前认识,不可能和诗人的本意一致。如果读者的理解是在对作品的客观分析基础上形成的,那就可以和诗歌客观存在的“意”一致;如果读者的理解是建立在偏见和主观猜测的基础上,那可能就会歪曲诗人的本意。不过,有时候,诗人之心未必有,读者之心未必无,如果读者读诗时能够解读出一些诗人写作时未必想要表达但作品中却又客观存在的意味,那也未尝不可。这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增建”“再创造”,也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