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

二、散曲的文体特征和发展脉络

字体:16+-

人们通常所说的“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南戏、传奇等长篇戏曲的曲辞;散曲则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抒情诗体。由于它与词在文体特征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将其与词放在一起讨论。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它最早出现于何时,难以考订。大约源于宋、金时期民间流行的曲词。同时,少数民族乐曲流入中原并与中原音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再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散曲。散曲起源于北方,故又称北曲,至元代最为兴盛,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这就是“散”的含义。从文体上看,它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语言方面,虽然讲究格律,却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往往呈现出口语化、散文化的特征。

第二,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赋”的手法来铺陈叙述,呈现出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特征。

第三,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加衬字。一般来说,衬字可多可少。衬字具有明显的口语化、俚语化特征,能够使曲意更加明朗活泼。

第四,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散曲前面往往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第五,散曲的类型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但还有一种联章体,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又称“重头小令”。“重头小令”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小令的数量没有限制,可多达百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