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词曲的文体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词的文体特征和发展脉络
词,最初被称为“曲子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歌词。与诗相比,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又称“长短句”。从文体形态上看,词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一段小序。
第二,词大多分为两段,分别叫作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少数。
第三,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第四,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不均的句子。
第五,词对声韵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节奏、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深挚浓烈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唐时,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等,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这种新体歌辞,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
初盛唐时期,是词的萌芽阶段。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很难见到民间作品。敦煌词曲数量很大,作者多属社会下层,是典型的民间词,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早期词的过渡性特征。民间词以相思离别题材为主,所以它在文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被视为诗余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