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神话中,汉字、东巴文、彝文、水文,莫不是人类在师法自然、观物取象的过程中形成的,蕴藏着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交感。而伏羲演八卦确立易象,也是既“仰观”又“俯察”,既观远又观近,对自然万物全面的模拟与高度的概括。字象与易象对自然的模仿不是纯表象的,而是对自然变化规律和结构的模仿,包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味和阴阳变化的内在秩序,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格局与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汉字、东巴文、彝文、水文在民族神话中起源于师法自然,但是由于东巴文、彝文、水文主要用途局限于宗教领域,所以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汉文字广为流传,甚至一些有自己文字的民族都是用汉字,如有着彝文字的彝族就广泛使用汉字,因此,汉字作为一种对自然世界的模拟符号,对中国文化、艺术、美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汉字创造过程始终贯彻着师法自然造化的原则,人们接触汉字,观其形,明其意,就好像来到自然之中,飞潜动植,湖光山色,历历在目,使人清晰地感受到自然世界的亲近和置身其中的愉悦。虽然后来汉字发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之法,但汉字的师法自然造化仍是其基础。象事、象意、象声皆与象形一样有一个“象”,而转注与假借则由四者派生而来,可以说汉字仍然是表达象的文化符号。也正因为这一原则的存在,使得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跨越时空的文字。至今中国的儿童,仍能读懂2500年前的《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三四百年前的英文,除了专家之外,其他人很难读懂。因此,识汉字、读汉字通过字与字之所象的自然世界发生联系,“紧,丝缠急也”,“坚,土刚也”。但是,这种联系又不是完全意义上对自然世界的映射,而是融入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感受与敏感的精神体察,体现出浓厚的生命情调和自然情趣。如“愁,秋之心也”。愁,这是一种心理的感受与内在的体验,但又与自然季节联系在一起,体现着自然季节中人的生命活动,将客观与主观、人与自然融会在一个看似简单,却又生机跃如的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