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3-1 唐代敦煌壁画《反弹琵琶伎乐天》
艺术、道德、科学被称为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艺术以无数丰满、生动、神奇的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特征和积极入世的性格反映在艺术上,同样表现出了与政教意识息息相通的礼乐秩序与人文精神。早在远古时代的艺术创造中,我们就能于青铜器的纹饰中看到凝重厚实、庄严齐一的礼的世界,于彩陶制品以及玉器制品的纹饰中看到虚灵飞动的气的宇宙。秉承原始艺术的精神,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艺术创作类型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等,无不表现出静穆与飞动统一的审美境界。另外,从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构成来看,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各类艺术形式的基本定型,艺术创造已经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和谐的精神;而魏晋至唐宋时期,无论是艺术家的个性张扬,还是艺术作品的审美趣味,都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臻于辉煌。南宋词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所提出的“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以及“自然高妙”的诗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艺术创造表现文化而又超越文化的诠释。倘若要寻找一种贯穿各种艺术的精神内核,那么,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倡导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超越历史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审美原则。
一、弘道:艺术内涵
中国文化在本源上没有主与客的二元对立,自然宇宙犹如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和文化一样,统摄于“道”的艺术也特别注重主、客二者的和谐统一。古代学者论学无不言道,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老子的“道法自然”、韩愈的《原道》之篇、周敦颐的“文以载道”等,出发点或有不同,但是弘道的精神却是一致的。论学重道,论艺也是如此。刘勰《文心雕龙》的首篇即是《原道》,其论文,首重自然之道,而由“夫子继圣……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则可以看出其弘道精神亦兼括儒、道,可以说是一种推溯本源的说法。关于这一点,清人纪昀曾有这样的评价:“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源于道,明其本然。”而近人刘永济亦谓:“盖自然妙道,非圣不彰,圣哲鸿文,非道不立,此舍人以《原道》冠冕全书之故也。”二人皆说出了文艺弘道的本义。具体来说,艺术的弘道重在自然与人生的体验,从艺术的发展史来看,其经历了由朦胧的不自觉状态到清晰的自觉状态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