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厚德载物:从畿服制到国际文化交流
一、畿服制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本质具有多元性与互动性,中国传统本位文化的衍展正是与异质文化不断交流的过程。《易·坤卦·彖传》释“坤”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而《象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和互动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源远流长,历经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中国文化与亚洲文化的交融、中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动,中国古代文化不限于狭隘的国家主义观念,其以仁德治国亲民的取向一直伴随着文化交流的始终。先秦诸子各家追寻的“道”,儒家学者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都是向往一种全人类福祉的“大同”社会;而中国古代学者也不限于以民族意义来理解“中国”,如元人王元亮《唐律疏议释文》所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也正因为中华文化不限于狭义的民族观念,有着居身礼仪、衣被天下的理想,所以在数千年“通藩”的交流过程中有较强的自信力与再生力。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宽广胸怀使得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吸引着外来文化并互相渗融。
宋人赵汝适《诸藩志序》载:“《禹贡》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蛮夷通财于中国古矣,由汉而后,贡珍不绝。至唐市舶有使招徕,懋迁之道自是益广。国朝列圣相传,以仁俭为宝,声教所暨,累译奉琛,于是置官于泉、广,以司互市,盖欲宽民力而助国朝,其与贵异物穷侈心者乌可同日而语。”说明中国有悠久的“通藩”历史,且长期以来都以“上国”姿态和礼德思想与外域进行交往。虽至清代国势衰微,对通藩贸易和文化交流持质疑之见者也不乏其人,但根源于中华文明基质的宽容与自信并未丢失。从早期的畿服制至广义汉文化圈的形成,乃至于逐渐融入的全球视野,其中包含的人类共通的礼仪仁德精神可谓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