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四、解释与讽喻之间的张力

字体:16+-

前面分别论述了重写史乘的小说“解释”前文本与“讽喻”现实的两个方面,其实,这两个方面往往共存于同一篇小说之中。在同一文本内,解释与讽喻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使小说文本有了更广阔的解读空间,使重写更有活力。

(一)解释中的讽喻

上一节谈到忠臣故事体现的忠贞节义、爱国情怀,如果说这种重写主题颇为传统的话,细读文本,在重写中旧中有新,这忠贞节义、爱国情怀中其实又蕴涵了新的内容。

苏雪林《秀峰夜话》(1943)写瞿式耜与张同敞在临刑前一晚彻夜长谈。式耜与同敞夜话的情节出自《明史·瞿式耜传》:

七年正月,南雄破。王惧,走梧州。诸大臣讦时魁等下狱,式耜七疏论救。胡执恭之擅封孙可望也,式耜疏请斩之。皆不纳。九月,全州破。开国公赵印选居桂林,卫国公胡一青守榕江,与宁远伯王永祚皆惧不出兵,大兵遂入严关。十月,一青、永祚入桂林分饷,榕江无戍兵,大兵益深入。十一月五日,式耜檄印选出,不肯行,再趣之,则尽室逃。一青及武陵侯杨国栋、绥宁伯蒲缨、宁武伯马养麟亦逃去。永祚迎降,城中无一兵。式耜端坐府中,家人亦散。部将戚良勋请式耜上马速走,式耜坚不听,叱退之。俄总督张同敞至,誓偕死,乃相对饮酒,一老兵侍。召中军徐高付以敕印,属驰送王。是夕,两人秉烛危坐。黎明,数骑至。式耜曰:“吾两人待死久矣”,遂与偕行,至则踞坐于地。谕之降,不听,幽于民舍。

《明史》中,式耜与同敞秉烛危坐是在孔有德俘虏两人的前夜,此后两人被幽囚一段时间后才遇害。孟超的小说《瞿式耜之死》就是完全依照《明史》铺叙的。但是,苏雪林却对此做了一点改变,把夜谈的时间改为孔有德杀害两人的前夜。时间一改,谈话就更加带有遗言的意味了。小说中,苏雪林借瞿式耜之口检讨南明败落的根由,所论老庄之弊竟然和她半生诋毁鲁迅的论调极为相似,她直接指责中国士大夫“阳儒**”,甚至“阳老庄而阴杨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