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下编 历史人物与形象嬗变

字体:16+-

第九章 孔子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写

一、重写孔子与“非儒反孔”思潮

现代重写型小说中,先秦诸子的形象不仅不再是至圣先贤,而且还经常是平凡甚至平庸的,处境总是窘迫,自身还有很多缺点。郭沫若小说《柱下史入关》(1923)中,老子出关到了“了无人迹的沙漠”,才发现想象和现实完全是两回事:青牛没吃没喝倒毙了,他本人还是喝了青牛的血才得以狼狈逃回关内,现实的教育使他否定了自己以前的学说。郭沫若同时期创作的《漆园吏游梁》(1923)里,庄子陷入了现实的困窘:卖不出自己打的草鞋,去向旧友“贳两升小米”也被拒绝,他只好拿起草鞋“足足嚼尽了一只”。

道家的老庄境遇如此,儒家的孔孟在现代重写型小说中也跌下了圣人宝座。郭沫若《孟夫子出妻》(1935)中,孟子一心“立志要为圣贤”,其实行方式就是“不动心”“存夜气”,而他的夫人却不能不使他挂心,因此夫人就成了他修行的障碍,他感到必须把夫人“出了”才行。可笑的是,孟子既想修行,又难以离开夫人,倒是夫人主动请求离去以成全他。小说中孟子面对夫人时踞时恭、心神不定,恰和他的夫人之安稳从容形成对比。

孔子被重写得最多,头上“大成至圣先师”的光环消失殆尽。王独清的《子畏于匡》(1929)中孔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向强盗头子夫人献媚以脱离险境。非厂的《“子见南子”以后》(1935)中孔子不仅没有通过南子走上门路,反而被她奚落,所以大生其气,骂道“只有女子和小人难对付”。郭沫若《孔夫子吃饭》(1935)中,孔子怀疑颜回偷吃米饭,试验颜回的反应才发现自己错怪了他,孔子借着教育弟子而掩盖自己的疑心,搪塞自己的良心不安。秋翁(平襟亚)《孔夫子的苦闷》(1941)设置了一个“米珠薪桂、百物高昂的年头”,借用论语中孔子的言辞,虚拟出为“学生们的积欠学费”十分头痛的孔子。谭正璧《采桑娘》(1942)中孔子则输给了民间的采桑娘:孔子要向采桑娘来求教穿九曲明珠的方法,受到“不要把我们女子放在‘小人’一起评骘”的教训。鲁迅《出关》(1935)中孔子不是主角,但是他一样是个不太光彩的人物。一方面,孔子学老子的学说,为的是“上朝廷”;另一方面,孔子离开之后,老子判断:“他以后就不再来,也不再叫我先生,只叫我老头子,背地里还要玩花样”。以上小说或多或少都具有讽刺意味,孔子不仅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且鼻子被抹上白粉,成了带有小丑色彩的漫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