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还原”式的重写中,现代作家的重写观念呈现出与清末以来诸子学的内在的相似性,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西学视角,甚至在重写中不由自主地带着比附思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写孔子的现代小说中,除了本节开头提到的那些具有“非儒反孔”倾向、对孔子颇多讽刺的重写(比如王独清《子畏于匡》、非厂《“子见南子”以后》等),还有不少作品刻画了更接近所谓“正面角色”而往往带有悲剧色彩的孔子形象:他为了理想周游列国,凄凄惶惶奔走四方,却不得不面对“道不行”的残酷现实。在以孔子为主人公的小说中,有几个情节被多次重写,即“子见南子”“凤兮之歌”以及“伯牛有疾”。
(一)“子见南子”
在现代小说中,“子见南子”这个情节被多次重写。《论语》中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孔子为此还赌咒发誓,连称“天厌之”。毫无疑问,这个情节极富戏剧性,很容易被拿来重新解读,作为重塑孔子形象的材料。
非厂对孔子有几分不敬,《“子见南子”以后》描绘孔子见南子,被南子奚落了长相,心里很不是滋味,以至于退回来之后骂出“只有女子和小人难对付”的话。非厂这篇小说针对的是林语堂等“论语派”,当时后者在《论语》等小品文杂志上一味谈论孔子之“幽默”,将幽默、旷达视为孔子最重要的品性,林语堂还写过《孔子亦论语派中人》这样的小品文。在这里非厂故意和“论语派”唱对台戏,描绘孔子小肚鸡肠的私心、对待女性的扭曲心态。不过,孔子为何要去见南子呢?《“子见南子”以后》中通过孔子的自白可以看出来:“我搭了坏名气,不顾一切地跑去求见伊,纵也有心避艳,却满想弄个一官半职,藉着推行我的大道理,倒是正经的。”没错,孔子为了“行道”才去见南子,以图通过南子影响卫灵公。结果,南子只是好奇,想看看圣人长个什么样,孔子凭空受到羞辱,不仅推行“大道”不得,归来之后还被子路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