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七节 拟古的现代性:从章太炎到苏曼殊

字体:16+-

在革命派反清排满光复旧物时,文学上也出现了复古的趋向,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现代性的努力。所谓“拟古的现代性”,就是在表面上古色古香甚至佶屈聱牙的文字形式背后潜藏着比维新派文学更强的现代性意识。这种“拟古的现代性”的开端是章太炎,并深刻影响了周氏兄弟、苏曼殊等一批文人。在胡适的只有白话文才有价值、才能表现现代生活、才具有现代性等“假改革主义”(林毓生语)影响下,以往对“拟古的现代性”研究不够,这也导致了“现代文学史”完全排斥包括旧体诗在内的文言作品。

一、章太炎:拟古的现代性之祖师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后改为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是杰出的小学、朴学学者与国学大师,又是光复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为康梁的维新变法所吸引,当变法被保守派扼杀后,他在强烈的民族意识促动下转向反清排满。1899年与1902年他两次赴日本,与梁启超关系密切,甚至试图在革命派与康有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然而1906年章太炎出狱再赴日本,已成为同盟会的大将,他主持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梁启超的《新民丛报》进行论战,并倡言以宗教发起信心,以国粹激动种姓。尽管他很赞成邹容反清排满的民主革命,但并没有走邹容和陈天华等革命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进行启蒙的路线。文言高雅是章太炎根深蒂固的文化信念,而高雅的文言与反清排满的光复旧物推崇国粹相联系,就找到了尊崇的理论依据。因此,章太炎是以拟古的文学形式走向现代的文学鼻祖。章太炎文宗魏晋,“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如《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邪?既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民变者,其徒以口舌变乎?抑将以长戟劲弩飞丸发旍变也?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覆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为立宪所无可幸免者。长素亦知其无可幸免,于是迁就其说以自文,谓以君权变法,则欧、美之政术器艺,可数年而尽举之。夫如是则固君权专制也,非立宪也。阔普通武之请立宪,天下尽笑其愚,岂有立宪而可上书奏请者。立宪可请,则革命亦可请乎?以一人之诏旨立宪,宪之所宪,非然大地万国所谓宪也。长素虽与载湉久处,然而人心之不相知,犹挃一体而他体不知其痛也。载湉亟言立宪,而长素信其必能立宪。然则,今有一人执长素而告之曰:“我当酿四大海水以为酒”,长素亦信其必能酿四大海水以为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