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节 《新青年》与北大: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字体:16+-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得以在知识界迅速传播并且取得胜利,得力于《新青年》杂志与北京大学。《新青年》的主编是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在杂志周围凝聚了一些追随者;而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人)将陈独秀及《新青年》追随者都调入北京大学,使得刊与校结合,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洪流迅速涌向知识界,这就是为什么林纾反对新文化运动要给蔡元培写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是反清排满的革命派——尤其是辛亥革命后随着陶成章的被暗杀非常失意的光复会一派在痛定思痛后发动的。蔡元培是光复会创始人与领导人,《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早期的大将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浙江吴兴人)、显示了文学革命实绩的鲁迅,都是光复会成员或与光复会关系密切。但他们都告别了“拟古”,于是一个以激进西化与彻底反传统为特征的新文化运动就在知识界轰轰烈烈地掀起来。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办于上海,陈独秀撰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尽管后两点并非没有自相矛盾之处,但倡导人权、平等、自由,追求个性解放,从杂志创刊就提出来了。一年后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主办《新青年》是对政治革命失望之余寄希望于以伦理革命为核心的思想革命。由于康有为等人掀起的尊孔复古浪潮,从1916年后《新青年》批孔的文章多起来,除了陈独秀撰写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还发表了易白沙、吴虞等人的批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