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明了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而要讲明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首先就要搞清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一提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人们总是用“反帝反封建”或“民主与科学”等词语对这场运动的精神加以概括。然而,仔细推敲起来,以这些概念来概括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精神,并非没有问题。
首先,说新文化运动是“反帝”的并不错,然而,这一概念并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特色,因而不能对新文化运动较之以前的运动提供了什么新东西加以解释。谁都知道,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激烈程度绝不在新文化运动之下。义和团杀洋人,杀二毛子,对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都予以排斥。因此,义和团不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且反对与西方相联系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真可谓“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相比之下新文化运动并不“彻底”地反帝。它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侵略以及对于中国的不公平对待,而对于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反而主张大胆吸收。钱玄同对中国文字符号的诅咒,鲁迅那些激烈否定中国传统的言辞,至今让一些民族自尊心很强的人难以接受,甚而以为有“崇洋”之嫌。
也许“反封建”一词比“反帝”一词更切近新文化运动,但是,“封建”一词并非五四时期的常用词,说胡适不用它,你也许会因为胡适是“资产阶级代言人”而不予理睬,然而说鲁迅从未用过它就要三思了,鲁迅说他控诉的是礼教与家族制度。“封建”一词的普遍使用且用来称谓新文化运动,是1927年革命文学兴起之后的事。“封建”一词是从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社会而来,而在中国的使用者那里又获得了列宁主义对历史分析的“一个民族两种文化”,既有“封建性的糟粕”,又有“民主性的精华”。如果这种描述大体不错的话,那么用“反封建”一词来概括新文化运动就不很恰当。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整体反叛和否定而没有一分为二地对待,并不承认古代的农民造反是“民主性的精华”,黄巢、张献忠、朱元璋等人受到了鲁迅的激烈批判。而且“封建”一词的使用者一般不把中国古代史都断给封建社会,“战国说”“秦汉说”“魏晋说”都将孔子断给了“奴隶社会”,因而严格地说新文化运动不是“反封建”而是“反奴隶”了。然而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却非战国、秦汉、魏晋之后的中国社会,而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以儒道为代表的文化传统。因而用“反传统”取代“反封建”的概念,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