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智由的《奴才好》与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已具有白话诗的一些要素,在这种尝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并将白话诗与文学革命的倡导联系在一起的则是胡适。
一、胡适的《尝试集》与刘半农的《扬鞭集》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他在留美学生中是思想激进者,但与留日学生相比,却又略显保守而谨小慎微。他的白话文倡导与白话诗写作先后在1917年初的《新青年》上发表,有点互为印证的意思。他认为白话文在广义散文上的成功已由《水浒传》与《红楼梦》等小说证明了,只要白话诗取得成功,那么文学革命也就大功告成了。他跟随杜威所学的实验主义哲学也鼓励他放胆而作,并取“自古成功在尝试”之意将其白话诗结集为《尝试集》,于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在他的影响下《新青年》同仁都作过数量不等的白话诗。
胡适留学美国的时代正是美国诗坛上意象派兴起之时,作为美国当时《诗刊》的忠实读者,他的文学改良的“八事”“八不主义”乃至《谈新诗》等主张,不但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歌宣言如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洛威尔的《意象派宣言》等文的影响,而且其白话诗也受到美国意象派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以庞德与洛威尔为代表的美国意象派诗人,以虚心学习日本俳句尤其是中国诗歌而著称,以至于T.S.艾略特说庞德为我们的时代发现了中国诗歌。这就难怪胡适的“八事”很多可以在中国传统文论中找到根据,他不少诗歌也写得像旧体诗的顺口溜化。
《尝试集》共分三编并附旧体诗《去国集》,第一编的《中秋》等尚有点诗味,而《蝴蝶》《赠朱经农》《病中得冬秀书》等大多数诗歌是旧体诗的顺口溜化,到了第二、三编才是“话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白话新诗,且看第二编中《老鸦》的第一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