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节 梁启超、黄遵宪与戊戌文学革命

字体:16+-

甲午海战的失败直接催生了戊戌变法,在戊戌变法前后,文坛以梁启超与黄遵宪为主将发起了一场文学革命。这场文学革命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奏。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过去夸大了五四文学革命的贡献而忽略了戊戌文学革命的贡献。

一、梁启超的文学革命及其文学成就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因其为广东省新会县人,又称梁新会。他是属于开风气之先的人。其一生的文学贡献是翻译不如创作,创作不如理论,理论不如文学倡导。他在甲午战争后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剧坛革命可以统称为戊戌文学革命,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真正先声。最早倡导文学革命的并非胡适与陈独秀,而是梁启超,他在《释革》一文中最早提出“文学之革命”的概念。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已感受到传统诗歌很难表现欧风美雨侵袭的中国,开始倡导诗界革命。黄遵宪是先驱者,1896年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已开始尝试作新体诗,而明确提出诗界革命的则是梁启超。他在《夏威夷游记》中说“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并认为“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在《饮冰室诗话(六三)》中则认为诗界革命“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认为新体诗“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与康有为在孔教筐子里装载民主自由相似,与抗战时期的旧瓶装新酒相似,却与胡适从形式上着眼不同。梁启超的文界革命要革的是八股文与桐城古文的命。八股文随着废除科举已失去其吸引力,但桐城古文在清代的势力很大,甚至严复与林纾的译文运用的也是桐城古文。梁启超显然受到黄遵宪倡导言文合一的影响,他倡导的是一种直抒胸臆新鲜泼辣的新文体,其能输入“欧西文思”,不拘格套,并以平易通达的俚语俗语入文,以鲜活的生命力灌注进批评与说理之中。他自己的文章就是这种新文体的最好实践者。从梁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到五四文学的“打倒桐城谬种”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