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文学的现代是欧风美雨袭来的结果,文学的世界性就是一个重要参照。与甲午战争前的54年中翻译文学几乎是空白不同,甲午战争后翻译文学则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翻译文学在动摇着、改变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包括诗文为正宗而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观念。甲午战争后翻译最多的是小说,尤其是中国从未出现的政治小说、教育小说、科学小说、侦探小说、探险小说。以科学小说取代传统的志怪小说与神魔小说,以侦探小说取代侠义公案小说,以政治小说来传播维新变法的火种,以教育小说来启蒙民智,以探险小说来拓展国人的想象力,一时竟成为风尚。在讨论文学翻译之前,先看一下对于中国人走向现代的影响绝不下于文学翻译的文化翻译。
一、严复的文化翻译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幾道,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23岁赴英国学习海军后详查西方赖以发达的原因。尽管他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的时间也就两年多,但与同时代人相比,他是罕见的精通西学的人。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当甲午战败后,严复的学识思想开始在中国闪光了。1895年他发表《辟韩》《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等文,批判韩愈以来的文化道统,分析了优胜劣汰的世界大势,在比较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指出西方文化的优势,要求废除八股考试而以西学为学习的主要科目,在反对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方案时倡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并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文化启蒙方案。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日中国,严复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也是比较激进的现代追求。
真正使严复确立在现代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并使中国人感到生存的危机,是严复在甲午战争后到戊戌变法之间翻译的以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为蓝本的《天演论》。中国的世界观是宁静平和的,孔孟的天人秩序是以中和为本,老庄想象的自然也是风调雨顺,和谐安静;而《天演论》所展示的世界则充满了生存竞争,优胜劣汰。严复在甲午战败后翻译这部生存竞争的著作,就是在中国危亡的关头试图惊醒国人沉睡的迷梦,让国人正视不自强就可能亡国灭种的残酷现实。这部译著不但促进了当时的维新变法,而且对于后来的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无论怎么高估都不过分。它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要超过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在西方思想界的影响。就观念的现代性而言,当时没有任何其他的著作对中国人的影响超过《天演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将陈独秀、胡适与鲁迅等,无一不深受《天演论》的影响,而且从生存竞争演化出阶级斗争,在逻辑上没有任何障碍,接受《天演论》思想的陈独秀、毛泽东很快转向倡言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