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二、个性比其小说更生动的萧军

字体:16+-

虽然萧军与端木蕻良都来自东北,并且是萧红前后任的丈夫,然而二人的性格与小说风格却是迥然相异的。萧军比加入“左联”的端木蕻良更多一些政治色彩,端木蕻良比起阳刚的萧军更多一些柔性的美。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以笔名萧军行世,辽宁锦县(今凌海市)人。萧军的生平事迹在讨论丁玲尤其是萧红时提及的在此不再重复。他曾任武术助教,性情任侠粗豪,狂放张扬。他18岁参军,23岁为同学抱不平殴打东北陆军讲武堂教导队队长而被开除。后又入伍,“九一八”后因组织义勇军不成逃至哈尔滨,弃武从文。1934年在青岛完成中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到上海后他以鲁迅为终身的导师。后来他对毛泽东形容他与鲁迅的关系时,说是豆汁与卤水的关系,经过鲁迅指点他才成型结晶。萧军第一次见鲁迅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二萧将《八月的乡村》书稿给鲁迅,形容枯槁的鲁迅为接济贫困的二萧,给了他们20元,并掏出一把零用钱让他们付车费。夏志清说鲁迅爱钱,不知道他会不会对刚刚见面的文学青年就慷慨资助,20元是当时一般工人几个月的工资。1935年鲁迅将《八月的乡村》纳入“奴隶丛书”并作序言,萧军一举成名。1936年他出版短篇小说集《羊》《江上》与诗歌散文合集《绿叶的故事》,并连载长篇小说《第三代》第一、二部。1937年出版小说散文合集《十月十五日》与中篇小说《涓涓》。悲痛欲绝对很多人都是夸张的形容词,但对于得到鲁迅逝世消息的萧军则完全是写实。

萧军性格的张扬使得天下无人不知道他是鲁迅的学生,他到了延安后毛泽东也给他以高于一般作家的礼遇,并亲自来看望这位鲁迅的学生。萧军的直率,最初获得了毛泽东的认同,他可以向毛泽东反映各方面的情况。然而他狂傲不逊的个性逐渐使毛泽东失去忍耐,因为毛泽东的悖论在于:他喜欢叛逆,却不容许叛逆者在他的治下叛逆。萧军还是那样特立独行,声言他一支笔要管两个党(共产党与国民党),鲁迅是父辈与先生,毛泽东只是他的大哥。他对毛泽东的好感,更多是基于他在叙述鲁迅在清苦中战斗时,毛泽东润湿的眼睛以及毛泽东对鲁迅极力的推崇。他认为鲁迅是唯一值得崇拜的伟大的中国人,他与共产党毛泽东的关系是一种鲁迅关系。在延安他发表了《论同志之“爱”与“耐”》与《杂文还废不得说》等文,从正反两个方面想在延安弘扬鲁迅精神。在批判王实味时,他觉得以万众齐殴的方式对待一个来投奔光明的人很不妥当,然而这却使他自己陷入万众齐殴的场面中。他与丁玲曾是无话不说的朋友,然而因为萧军不满对王实味一棍子打死,丁玲就指斥萧军说,我们共产党朋友遍天下,一个萧军不过是九牛的一毛,正是这番话彻底惹恼了萧军,使他不顾那么多参加纪念鲁迅会的众人,拂袖而去。后来他被万众齐殴是在东北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与《文化报》,他的放言无惮终于使他被扣上了“反苏、反共、反人民”的帽子;但他在20世纪50年代居然出版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等,以其屡败屡战的个性,打破了老友舒群对他所做的自杀、精神病、搁笔三种前途的预言。他被万众齐殴的另一场面则是在“文革”中,北京文联为了对付会武术的萧军,从北京女八中喊来了100多名红卫兵,对包括老舍、端木蕻良、骆宾基在内的29名“黑帮分子”进行轮番殴打。有萧军的七律《自嘲三章》之二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