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一、曹禺的生平与创作

字体:16+-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天津人。他出身于将门之家,从小就体验了上层社会的堕落,也接触到下层社会的不幸。1923年秋入南开中学,与同学靳以成为密友,在读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1926年与同学创办《玄背》,并以曹禺的笔名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1927年在张彭春的指导下,参演丁西林的《压迫》与田汉的《获虎之夜》。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在易卜生《娜拉》一剧中饰演女主角,并产生了《雷雨》的构思。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喜爱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萧伯纳与奥尼尔的戏剧。1933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四幕话剧《雷雨》完成定稿。他交给正在编《文学季刊》的老同学靳以,刊物由靳以与郑振铎一起主编,李健吾、巴金等都是编委。《雷雨》没有重蹈《科尔沁旗草原》的命运首先是得力于靳以锲而不舍的举荐,但更是巴金慧眼识杰作。如果靳以将稿子退给曹禺,曹禺灰心丧气之下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安心当教授,那么,中国文坛会不会丧失一位杰出的戏剧家,还是一个未知数。

1935年是剧坛的《雷雨》年,在国内外的演出均获得极大成功。东京《帝大新闻》的评论甚至将中国的戏剧看成是由梅兰芳阶段发展到《雷雨》,这是对话剧在舞台艺术上的最大肯定。1936年曹禺在巴金等人的鼓励下连载四幕话剧《日出》,萧乾主持的《大公报》副刊举行了两次讨论,这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从未有过的盛况。他接受了南京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的邀请,放弃了去德国留学的打算。1937年4月《原野》在《文丛》上发表,5月《日出》获得《大公报》文艺奖。抗战后曹禺随南京剧校迁往长沙、重庆。1938年与宋之的等合编话剧《全民总动员》(又名《黑字二十八》),演出时在山城引起轰动。从1940年创作《蜕变》与《北京人》,在重庆公演《蜕变》,曾遭禁演。这年巴金到江安看望曹禺,曹禺有了将小说《家》改编为话剧的构想。1941年《蜕变》与《北京人》出版。1942年辞去剧校教职赴重庆,四幕话剧《家》年底出版。曹禺喜欢交响乐,他翻译了剧本《莫扎特》,并在演出中扮演莫扎特,这几乎是他最后的登台演出。1943年底将法国的一个三幕喜剧改编成独幕剧《镀金》发表,1944年改译、发表莎士比亚的《柔密欧与幽丽叶》。1946年与老舍一起赴美讲学,多幕剧《桥》在《文艺复兴》上连载,不过这个两幕三场的剧作未完。1947年初先于老舍回国,被上海实验戏剧学校校长熊佛西聘为教授,并写成电影剧本《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