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焚在抗战前就已成名,在抗战与内战时期有更大发展,他是现代中国不多的在乡村与城市题材的小说中都展露才华的作家。芦焚(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河南杞县人。1932年首次用笔名芦焚在丁玲主编的《北斗》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请愿正篇》,同年还与人共同创办刊物《尖锐》。芦焚是英文ruffian(暴徒)的译音,可见其叛逆性格及左翼倾向。1936年出版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之后,还出版短篇小说集《里门拾记》(1937)、《落日光》(1937)、《野鸟集》(1938)、《无名氏》(1939),散文集《黄花苔》(1937)、《江湖集》(1938)、《看人集》(1939)、《上海手札》(1940),中篇小说《无望村的馆主》(1941)。抗战时期报纸上经常出现冒名芦焚的文章,他在1946年改笔名为师陀,并出版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但他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小说集与散文集继续署名芦焚。1947年出版长篇小说《结婚》,1948年出版长篇小说《马兰》。
当1936年短篇小说集《谷》被《大公报》以“糅合了纤细与简约”并“创造了不少真挚确切的人型”为由授奖后,朱光潜、李健吾等人的评论有意让他去除对现实生活的讽刺而向京派的静穆靠拢,然而心仪暴徒的芦焚却并不领情而予以拒绝。因此他虽然与沈从文一样以“乡下人”自居,然而他从北平去上海之前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与沈从文将乡间描写成令人神往的田园牧歌不同,而是与鲁迅以讽刺之笔揭露国民性的乡村小说相近。芦焚是个“鲁迅迷”,曾作《他给我们的不算少》在鲁迅逝世后追溯其文学传统。对农村愚昧的揭露、对乡间陋习的讽刺加上写实中透出的浓重的抒情,就是其短篇小说对鲁迅文学传统的继承。
收入《里门拾记》集中的《毒咒》就说“这地上有毒”,毕四爷拥有豪宅良田,却没有儿子来继承,四奶生的全是女儿,毕四爷纳妾接续香火,然而小妾却在怀孕期间被四奶羞辱吊死。《落日光》在浓浓的抒情中,描写了乡土田园的废弛、萧索与荒凉。《父与子》则代表着芦焚小说表现人生的复杂性,主人公曾是反抗家庭包办婚姻而与自己心仪的女孩结婚的时代先驱,然而随着时代的更替,在介入更为激进运动的他的后代看来,他又变成落伍的反动分子。那么,将来他的后代的后代是否会重复这种荒诞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