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戏剧影响很大,除了洪深、田汉、夏衍等“左联”成员的剧作,曹禺《雷雨》中的鲁大海、《日出》中的劳动号子,是左翼戏剧的影响;熊佛西1932年到乡间去进行戏剧大众化的实验,建立农村剧团,更是左翼戏剧的影响。尽管如此,话剧与在大众中影响巨大的戏曲还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两种艺术文体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地各自独立发展。戏曲对话剧的影响,主要还不是戏曲在民间的势力大,而是出口转内销。当梅兰芳30年代访问美国的演出轰动美国,派拉蒙公司将其《刺虎》搬上银幕,在苏联的演出引起布莱希特与斯坦尼拉夫斯基等艺术大师的高度称赞时,连左翼剧坛也颇受震动,话剧界的王泊生、吴瑞燕、俞姗等人也开始演京戏;田汉在《回春之曲》的话剧中加进大段大段的歌唱。不过,京戏仍然是以表演闻名于世,原创性的剧本却很罕见。“九一八”事变后,爱国主题进入左翼阵营。30年代中期,在“国防戏剧”的旗帜下,熊佛西在夏衍的《赛金花》发表后不到一年,也推出了四幕剧《赛金花》。
洪深的戏剧创作风格在本时期变化较大,有从现代主义向写实转化的倾向。洪深背弃了英美派文人那种中庸与自由的传统,加入了“左联”与“剧联”。从20世纪20年代在《赵阎王》中排斥洋教,到30年代在影院抵制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的上映,当面驳斥汪精卫的悲观亡国论,洪深是民族感情极为强烈的文人,而民族感情特别强烈的英美派作家容易与左翼合流,洪深在前,闻一多在后。也许是向“左联”与“剧联”献礼,1930年到1932年,洪深创作了独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与四幕剧《青龙潭》,成为他从现代主义向写实戏剧转化的标志。
《五奎桥》受到左翼批评家的好评最多,因为这个剧表现了农民对于乡绅的抗争,并且结局也是光明的。五奎桥是某乡的要道,由于这座桥的阻塞,使桥东百多亩地的庄稼不能浇水,堵住了桥东农民的生路;然而这座桥又是周乡绅家的“风水桥”,是不能动摇的传统威权的象征。剧作的焦点围绕着周乡绅的护桥与李全生等农民的拆桥。周乡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