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一、路翎的生平、创作及文学定位

字体:16+-

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兴,以笔名行世,祖籍安徽无为,生于苏州但很快移居南京。童年时代在舅舅家目睹徐氏家族为争夺财产分崩离析,成为后来创作《财主底儿女们》的生活原型。1935年入江宁中学,在此前后他读了鲁迅、巴金与茅盾等人的作品,还读了希腊悲剧、《堂吉诃德》《浮士德》《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罪与罚》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时翻译成《苏鲁支语录》)。抗战爆发后他随母亲与继父漂流到四川,1938年他在川地回首在战火中倒在血泊中的南京,发表了《一片血痕与泪痕》。1939年他的小说《“要塞”退出以后》寄给《七月》杂志,受到胡风的激赏,发表时首次使用“路翎”的笔名。胡风回忆,见面后他为路翎如此年轻而有这样的文学天赋而感到吃惊,此后他以其才华横溢的写作迅速成为七月派的代表作家。

1940年17岁的路翎动笔创作《财主底儿女们》,第二年完稿后寄给在香港的胡风,却在战火中将稿子丢失。1942年开始重写《财主底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于1943年出版,《财主底儿女们》于1944年完成,当时他仅有21岁。1944年还创作了《罗大斗的一生》《新奇的娱乐》和《一封重要的来信》等小说。1945年在胡风的帮助下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青春的祝福》与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第一部。1946年出版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1948年希望社将近80万字的《财主底儿女们》的第一、二部出全。1946年短篇小说集《求爱》在“七月文丛”出版。1948年出版四幕话剧《云雀》,完成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并在中央大学担任讲师。1949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在铁链中》。

1949年后,路翎担任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创作组组长,年底调入北京青年艺术剧院任编辑。1950年出版《燃烧的荒地》。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左翼主流批评就开始批判路翎的小说,说他笔下的工人不像工人,农民不像农民,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路翎的小说创作没有像左翼主流要求的那样将生命的丰富性纳入刻板的教条之中,没有完全放弃知识分子的个性而融入集体之中,相反,在一个以集体主义抹煞个性自由的从众的时代,路翎张扬个性的自由是多么的“逆历史潮流而动”!于是批评的目的就是试图把路翎变成赵树理。1949年后他的作品几乎是一发表就挨批判。他向新中国献礼的剧本《人民万岁》《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经过修改也不能上演,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出版后被批评为歪曲现实。1952年舒芜相继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致路翎的公开信》,直指胡风的小集团与毛泽东文艺方向背道而驰后,路翎的处境已非常艰难,他要求奔赴朝鲜。回国后发表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又被批判为歪曲志愿军战士,宣扬个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