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一、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结合:辛笛、郑敏等九叶派诗人群像扫描

字体:16+-

九叶诗人既不满于新月派某些诗人对现实的逃避,也不满于中国诗歌会某些诗人对艺术的忽视,开始实践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前人的“综合”的诗。在九叶诗人看来,成功的诗作应该努力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平衡。他们希望诗在现实之外还享有独立的艺术生命,既不能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能让现实扼死艺术。

九叶派诗人的写作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分享着一些共同的诗歌追求,那就是袁可嘉所概括的将现实、象征与玄学综合在一起的诗。这种概括既关照到了诗歌与现实的紧密关系,也注意到了艺术的内在规律,即表达的暗示性和间接性,还呼应了诗与思融合的时代要求,显示了九叶诗人不同凡响的诗歌志向。当然,由于出身、教育、个性、人生经历的差异,九叶派诗歌在“综合的诗”这一旗帜下展现了各自不同的色彩。辛笛和穆旦都曾以“手”作为诗歌想象的主体,但是辛笛的《手掌》在结构上是发展的,而穆旦的《手》在结构上却是并列的。九叶派诗人在表现对战争的思考、对爱情的探索等同一主题时展示了相当丰富的差异性。

九叶诗人中最年长的诗人是辛笛。辛笛(1912—2004),原名王馨迪,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淮安。他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古典诗词的熏陶在他1936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珠贝集》中有深刻表现。《印象》《航》《生涯》《冬夜》《夜别》《二月》等都运用了丰富的古典诗歌意象,并深得古诗含蓄精练、不讲语法的妙处,如《夜别》中的诗句“鞭起了的马蹄不可少留/想收拾下铃辔的叮当么”。1931年入清华大学,1936年又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就读,与艾略特等现代派诗人一起切磋诗艺。西方文学的教育和海外的留学经历,使英语诗歌又成为辛笛作诗的资源。在收入《手掌集》的许多诗作中,都能看到异域文学的影子。比如“夜来了/使着猫的步子”(《门外》)和“如猫的雾爬行于路上”(《尼亚加拉瀑布》)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关于雾的描写。但辛笛不仅仅是现代的,他的诗也是古典的。同样在《门外》,题记引用的《落叶哀蝉曲》就为整首诗营造了特有的气氛。他的代表作还有《巴黎旅意》《杜鹃花和鸟》《狂想曲》《再见,蓝马店》《刈禾女之歌》《对照》等。这些作品写于诗人求学异域之时,因而带有浓厚的乡愁气息,然而异域社会的见闻开拓了他的视野,增进了他的诗艺,使其乡愁不同于古典诗歌的乡愁,而是融入了现代表现手法的乡愁。抗战胜利后,辛笛进入了新的写作阶段。正如《一念》中所写:“我们如其写诗/是以被榨取的余闲/写出生活的沉痛/众人的你的或是我的”,这一时期的诗歌表明了辛迪从早期倚重于象征和玄学逐渐转变为综合“现实、象征与玄学”的过程,其代表作《逻辑》《憔悴》《手掌》《甘地的葬礼》等发表在《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上,展现了诗人用现代技巧表现中国现实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