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称为《探险记》。在九叶诗人中,穆旦的确以诗歌探险者的形象而广为人知。风雨雷电,险滩急流乃至失败牺牲都是探险者可能遭遇的风险,然而探险也蕴含着可能的巨大收获。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以笔名行世,天津人。早年就读于南开中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在此时他写作的诗歌以浪漫主义为主调,同时凝聚了对民族苦难、人世辛酸的深刻体验,表现出“早熟”的理性倾向。《野兽》以隐喻的手法抒写了一个古老的民族所深受的苦难和“那可怕的复仇的光芒”,此外这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哀国难》《古墙》等诗。
从1938年到西南联大后,穆旦开始在诗坛上闪光。1942年已留校任教的他投笔从戎,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参加中国进入缅甸的抗日远征军,经历了野人山战役的生死考验。战斗结束后与大部队失去联系,他爬过尸体,穿过遍布吸血的蚂蟥与蚊虫的热带密林到达印度,期间曾断粮8日之久。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汇在一起,铸就了穆旦的诗魂。
从1938年就读西南联大到1949年赴美留学,是穆旦创作的高峰期。在威廉·燕卜逊等人的引导下,他系统接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洗礼,以探险者的面貌出现在诗坛,大量借鉴思想知觉化、客观对应物等西方现代派诗歌技巧,走在了现代新诗写作的最前沿。以1939年4月写作的《防空洞里的抒情》为例,该诗明显带有现代主义诗风的痕迹。诗里有戏剧性的对白:“谁知道农夫把什么种子洒在这土里?/我正在高楼上睡觉,一个说,我在洗澡。/你想最近的市价会有变动吗?府上是?/哦哦,改日一定拜访,我最近很忙。”同时,诗的形象也带有现代生活化的气息:“我已经忘了在公园里摇一只手杖,/在霓虹灯下飘过,听LOVE PARADE散播,/O我忘了用淡紫的墨水,在红茶里加上一片柠檬。”这些因素都显示了以艾略特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诗对他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停留在对西方现代诗的简单模仿,相反他在吸取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理解。他的关于“新的抒情”的主张即“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就是在反思艾略特的基础上提出的。穆旦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玫瑰之歌》《还原作用》《我》《五月》《智慧的来临》《在寒冬的腊月里》《控诉》《赞美》《春》《诗八章》《自然的梦》《旗》《裂纹》《赠别》《野外演习》《通货膨胀》《良心颂》《森林之魅》《三十诞辰有感》《手》《诗》《绅士和淑女》《诗四首》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