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一、生平与创作

字体:16+-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预科毕业后因家庭日窘而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五四运动时开始发表文学批评文章。1920年接编《小说月报》,并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与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全面改革《小说月报》使之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并加入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不过与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胞弟沈泽民相比茅盾缺乏政治热情,而更钟情于文学,推崇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除了1925年发表《论无产阶级艺术》等少数批评文章,左翼色彩较淡。

1923年他辞去《小说月报》主编,任教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并与毛泽东结识,受毛泽东委托劝告陈望道等三人不要因不满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退党。1926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成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的助手。1927年赴汉口担任共产党办的《汉口国民日报》的主笔,该报领导是董必武与毛泽民。“四一二”屠杀后,茅盾在《汉口国民日报》发表《袁世凯与蒋介石》等讨伐文章,在《讨蒋与团结革命势力》发表之后即向汪精卫辞职。7月下旬欲赶往即将起义的南昌而阻于牯岭,回到上海后就脱党了。

茅盾是以文学批评家登上五四文坛的,却在血火一梦后的苦闷中开始了小说创作。1927年9月,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在《小说月报》发表,因受蒋介石政府通缉不便使用真名,加上思想的矛盾而署名“矛盾”,编辑叶圣陶觉得不太像名字而改为“茅盾”。1928年上半年他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中篇小说《动摇》与《追求》,构成《蚀》三部曲。1928年7月在陈望道家里遇到23岁的独身少妇秦德君,二人一起东渡日本。国民党的清党已使茅盾极为苦闷,为抒发苦闷而创作的《蚀》三部曲却在国内备受非议,不久,创作的长篇小说《虹》中的女主人公梅行素就是以秦德君与胡兰畦为模特儿的。关于胡兰畦的故事也是秦德君讲给茅盾听的。1929年他将陆续写出的章节寄给《小说月报》发表。在创作《蚀》与《虹》的同时,茅盾还发表了《创造》《自杀》《诗与散文》等短篇小说,1929年7月结集为《野蔷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