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第五节 郁达夫 钱锺书 张爱玲

字体:16+-

郁达夫(1896—1945)的小说创作,在五四时期呈现独特风格,惯称为“浪漫抒情”类型,整体格调上受到外国感伤浪漫主义的影响,具体特征可概括为“自传性”。这种艺术择取与他“悲剧的出生”、现实人生道路的坎坷和理想不断受挫所形成的社会人生感受方式有关。从他的第一部小说《银灰色的死》到最后一部小说《出奔》,由起初的感时伤世到后来的道德反省,都一贯体现了郁达夫所认同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自叙传”的文学观念。郁达夫吸收了当时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风格元素和西方一些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表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弱化对外部事件的叙写,侧重于作者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

一、郁达夫小说的“自传性”首先体现在极具个人色彩的“零余者”形象的塑造上。郁达夫以自己身世经历、精神气质为“原型”塑造了一批时代特征明显的“零余者”形象。以《沉沦》等为代表的早期小说,均是时代青年青春与现实相交织之中的“伤怀感世”,小说主人公“他”等,已经具备了“零余者”形象的基本特征:他们作为青年知识者,时值民族积弱转型关头,胸有大志而报国无门,满怀理想却屡遭困厄,渴望**却反被歧视。精神上的高贵自珍与现实生活中的贫困潦倒,在人物身上凝结成郁闷、彷徨和焦虑的情绪。五四时期,郁达夫有意把笔触集中于具有留学背景的青年知识者身上,借个人遭际写时代苦闷,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在展示青春苦闷的艺术过程中,作者以“自我写实”方式,大胆涉及青春苦闷中的性压抑及心理变态。郁达夫作品中的这些“惊世骇俗”的性描写明显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性与道德对立观念的冲击,以鲜明的现代意识把“性”作为“爱”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表现与重视。同时,作品展示的性压抑,也从一个侧面应和了五四启蒙思潮中以新道德置换旧道德的历史期待,以“青春苦闷”寓示了“时代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