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1912—1977)的散文创作,主要结集为《画梦录》《还乡杂记》《星火集》和《星火集续编》等,其中《画梦录》是其创作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版于1936年,影响最大,代表其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因其“独立的艺术制作”和“超达深渊的情趣”而获得《大公报》文艺奖。
《画梦录》在题材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表达青春期对爱情的期待和失望。
青春期的何其芳对爱情充满渴望和向往,他期待并寻找“第一颗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黄昏》);他在秋海棠婆娑的枝叶间寻找神秘而甜美的爱情故事,深情怀念美丽的少女铃铃(《墓》);他为爱情唱赞歌:“假若没有美丽的少女,世界上是多么寂寞呵”(《扇上的烟云》);然而,在现实中,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何其芳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爱情的不幸、失望和幻灭。“爱情,这响着温柔的,幸福的声音的,在现实里并非完全美好。对于一个小小的幻想家,它更几乎是一阵猛烈的摇撼,一阵打击。我象一只受伤的兽,哭泣着而且带着愤怒,因为我想不出它有什么意义”;“梦自然是要破灭的,正如人自然要死一样”(《致吴天埠信六封》)。
二、真实表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在心灵世界,抒写孤独、苦闷、忧郁、焦虑和颓废的人生体验。在作者的笔下,“早秋的蟋蟀”是孤独的,马蹄声也是“孤独又忧郁的自远而近”,《墓》中的铃铃是在“寂寞的快乐里长大的”,而“雪麟的影子”也是“孤独的”,《秋海棠》中思妇是孤独的,《哀歌》中姑姑们是孤独的,《黄昏》中流浪者是孤独的……孤独体验无处不在,充满了整个《画梦录》的艺术世界。在《独语》中,作者细腻描写了这种孤独感:“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的追随着你,如黄昏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抑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画梦录》中,“秋”、“夜”、“梦”、“暮”、“墓””等意象大量出现。《墓》连用“秋”、“梦”、“暮”等词汇,形成了一种凄婉迷惘的苦梦情调。作品以秋伊始,亦以秋终结,“晚秋的薄暮,田亩里的稻禾早已割下,枯黄的割茎在青天下说着荒凉。草虫的鸣声,野蜂的翅声都已无闻,原野被寂寥笼罩着,夕阳如一枝残忍的笔在溪边描出雪麟的影子,孤独的,瘦长的”。情感的氛围已从篇首的“清冷”变为“荒凉”、“寂寥”乃至“残忍”。《画梦录》表现出对传统“悲秋”母题的新的颖悟。在中国传统诗词中,秋代表着自然界由生机勃勃向凋敝萧条的衍化,由热烈温暖向寂寥寒冷的骤变,故“秋”常与死亡、孤独、悲哀、忧郁、迷茫等情绪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