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第四节 林语堂 梁实秋

字体:16+-

林语堂(1895—1976)的散文创作开始于五四时期,他是“语丝派”的重要成员,表现出与鲁迅一致的文化立场和战斗姿态,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战斗性的文章,针砭时事,锋芒毕露,嬉笑怒骂,爱憎分明,文风尖锐泼辣、酣畅淋漓,具有“浮躁凌厉”的总体风格,体现出林语堂作为一位民主主义者的战斗精神和思想风貌。林语堂在该时期创作的集战斗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语丝体”散文,记录和见证了他作为一位民主主义战士的战斗历程,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林语堂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价值。

进入30年代,因各种客观原因和主观思想的变化,林语堂与鲁迅及左翼文坛逐渐产生矛盾与偏离,先后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刊物。林语堂一改“语丝”时期激进的反传统姿态,试图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归宿,认为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由此出发,林语堂大力标举具有幽默闲适之风的语录体小品文,并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论语派”小品文。“论语派”小品文受到“公安三袁”所提倡的“性灵”小品文的深刻影响。林语堂认为:“自己见到之景,自己心头之情,自己领会之事,信笔直书,便是文学,舍此皆非文学。是故言性灵必先打倒格套。是故若性灵派之袁中郎袁子才,皆以文体及思想之解放为第一要着,第一主张打破桎梏,唾弃格律,痛诋抄袭。”[4]林语堂看重的是“性灵”文学的“性灵”二字和“文体及思想之解放”的思想精髓。什么是“性灵”?关于“性灵”的诠释,林语堂曾在《写作的艺术》一文中认为,“‘性’指一个人之‘个性’,‘灵’指一个人之‘灵魂’或‘精神’”。事实上,“性灵”在林语堂的散文中内涵是多侧面的,涉及“自我”、“个人主义”、“文章生气”等不同侧面的内涵,但总体来说,林语堂认为文章要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诚于己者,自能引动他人”,性灵之文人,亦必排斥格套,文章是真个性、真性情、真灵魂的自然展现,自不必为格套定律所拘囿,以免妨碍情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