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第二节 “农村小说”

字体:16+-

“农村小说”是指共和国“十七年”时期出现的以表现农村变化和农民生活为内容的小说创作,与“革命历史小说”一起,共同成为这一时期小说领域的重要收获。这一时期“农村小说”的繁荣,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一,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促使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对数千年来形成的农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乡俗民风等各个方面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表现这一历史变迁,成为作家参与时代的理性选择。其二,中国现代文学自鲁迅开始直到解放区文学,通过对农村农民的描写来展示民族进步的历史进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和审美传统,成为共和国作家直接可以借鉴的文学资源。其三,与本时期所倡导的“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文学主张有关。“十七年”时期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乡俗民风的变动和不同思想意识的碰撞等,都在“农村小说”创作中得到深入细致的描写。

“十七年”时期,“农村小说”的代表作家有赵树理、柳青、周立波、马烽、西戎、李准、王汶石、浩然等。从作家队伍构成看,有民国时期业已成名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老作家,而更多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作为“十七年”时期“农村小说”快速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时期形成了多个以不同地域特色而形成的作家群体,比如山西作家群,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以孙犁为代表的京津冀作家群等。以赵树理为代表,以马烽、西戎、胡正、孙谦、李束为等为主体的山西作家群,长期生活、工作在农村,与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作品多写山西农村生活与风情民俗。作家常以农民代言人的身份反映自己在农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自觉追求文学作品对人的教育功能和指导生活现实的作用。在审美风格上又有着大致相似的追求,重视文学的通俗化与群众化,体现出依照生活本来面貌进行创作的“写实”风格,形成“十七年”时期“农村小说”领域的著名流派——“山药蛋派”。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赖大嫂》等都是体现其创作实绩的重要作品。陕西作家群则注意对乡村生活中新事物、新思想、新精神的发现,注重新时代农民英雄形象的塑造。在有意继承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侧重把时代政治与农民生活结合起来,呈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启蒙意识与伦理重建的立场。柳青的《创业史》、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风雪之夜》等是其重要的代表作品。以孙犁为代表的京津冀作家群,则更多的是以其作品所反映的区域特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