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第二节 《野草》《朝花夕拾》

字体:16+-

内容提要

《野草》写于1924年至1926年间,其中23篇散文诗(加上《题词》一篇共24篇)。这期间是鲁迅一生中非常痛苦的时期。社会现实及个人的遭遇不断地强化着他内心空虚、绝望的感受,但他仍挣扎着追寻生命的意义。《野草》就是鲁迅这一独特的人生哲学的最具个人化的体现:即借助各种意象,隐喻式地表达自己充满矛盾的思想。《野草》在艺术上独树一帜:第一,构成意象的矛盾体系。意象与意象之间,意象自身都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还采取推至势不两立的极端予以解决的方式。第二,运用象征。它不直接抒情,也不对现实作客观描写,而是创造意象、意境,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感触、情绪,甚至朦胧的印象。而所创造的意象、意境,则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丰富性与朦胧美。第三,描写梦幻。梦的扑朔迷离,很好地创造了朦胧不确定的意境,表达出复杂曲折的心理活动。第四,采取多样的体式。有诗、有短剧、有对话体等等。第五,驾驭诗化的语言。语言的冷峻、深沉、凝练,把诗意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共10篇。原作发表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在广州编订时改现名。这是一组以回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为题材的散文,带有自传性质。《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是:第一,叙事的简洁委婉。第二,精选人物命运、遭际的某些场面与典型细节,勾勒人物的形神面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教学建议

1.认真阅读评论摘要1和相关文献,完成拓展练习第1题。

2.结合具体作品略评《朝花夕拾》描写人物的特点。

3.到现在很难有人敢说,我把一本《野草》都说清楚了,所以可以借用一句话说,《野草》已经成为鲁迅全部文学创作中留给后人的一个世纪性的文学“猜想”。《野草》比《呐喊》《彷徨》更深邃更神秘也更美。《野草》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接受者必须具有一种驰骋想象力的文学的心理空间。从最浅的小学课本里就有的《风筝》,到最幽深的一些东西,《野草》给我们的阅读和学习留下了非常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