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第一章 小 说

字体:16+-

第一节 概 述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动**不安的生活空间,曲折起伏的社会事件,矛盾复杂的社会心理,使得长于描写社会环境、展示人物命运的小说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作者与读者队伍的扩大,优秀作品的层出不穷,都显示了小说在30年代的长足进展。

小说作者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三部曲作品大量出现,标志着30年代小说的繁荣。

本时期柔石、艾芜、沙汀等左翼作家,沈从文、萧乾等京派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作家,都以各具艺术个性的短篇小说登上文坛并奠定了自己的地位。30年代引人注目的是中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影响较大的作品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和《子夜》等,巴金的《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老舍的《骆驼祥子》和《离婚》等,叶绍钧的《倪焕之》,王统照《山雨》,柔石的《二月》,沈从文的《边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

历史小说在30年代也有较大的发展。茅盾的《石碣》《大泽乡》,郑振铎的《桂公塘》,巴金的《罗伯斯庇尔的秘密》,重在对历史人物故事的新解释,以与现实世界相对照;而施蛰存的小说集《将军底头》,则以现代心理分析成果对古代人物与传说进行全新的解释。30年代讽刺小说繁盛,作家有老舍、沙汀、张天翼等。沈从文、艾芜、萧红等东北作家群,在小说体式上有相通之处,即小说的随笔化、散文化、抒情化。

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是“革命+恋爱”小说模式的出现。代表作家蒋光慈,代表作有《少年漂泊者》《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情感中注入浪漫的柔情。类似的作品还有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华汉的《地泉》、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等。茅盾、瞿秋白等对普罗文学的这种“革命浪漫谛克”曾给予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