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第二节 茅 盾

字体:16+-

内容提要

1917年至1927年的茅盾,是政治活动家、评论家和文学研究家。他是在政治上感到迷惘和彷徨,同时受到白色恐怖压迫的时候才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最终成为了左翼小说的巨匠。1927年至1928年6月,完成《幻灭》《动摇》《追求》(总称《蚀》三部曲),从对中国革命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题材:北伐战争的情势、武汉蜕变前夕的尖锐斗争、南昌起义的枪声等,虽然不是直接的描画,但通过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展现了纷繁复杂的时代风貌。1928年至1930年4月,客居日本期间完成长篇小说《虹》,这是一部中国最初觉醒的知识女性艰难曲折又绚丽多姿的心灵变迁史,作品在体现时代性与社会性上取得了成功。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始作于1931年10月,完稿于1932年12月。小说以宏大的艺术构思,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重大矛盾和斗争,它不仅是茅盾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而且是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重大收获之一。《腐蚀》是茅盾在抗战后创作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于1941年5月在香港《大众生活》上开始连载时,就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这部日记体的长篇小说,是暴露社会黑暗的政治小说,也是一个心灵忏悔者自剖的心理小说。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夕民族资本家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既雄心勃勃又动摇软弱的特点。

短篇小说在茅盾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林家铺子》和《春蚕》是最优秀的作品,描写的都是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动乱生活。

茅盾小说创作的成功是当时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第一,他的小说具有时代性、史诗性,迅速敏锐地反映了当时的重大事件和时代精神,力争概括特定时代和民族社会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是20世纪上半段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第二,茅盾给我们提供了生动、具体、独特的系列艺术形象。第三,茅盾擅长以政治经济的眼光对社会各阶级状况和民族历史的总趋势作宏观的审度,他的小说具有宏伟而严谨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