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第三节 巴 金

字体:16+-

内容提要

1928年巴金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塑造了一个以生命向黑暗社会复仇的职业革命者杜大心的形象。小说对人物行为及环境的描绘不甚清晰,而主人公强烈渴望平等、公正、博爱,对专制暴政充满憎恨与反抗的精神特征,却十分鲜明。随后,巴金在寻求社会出路的**状态中,创作了一系列革命题材的小说:中篇小说《新生》(1933),《死去的太阳》(1931),总称“爱情三部曲”的《雾》(1931)、《雨》(1933)、《电》(1933),短篇小说《海的梦》(1932)等。小说多以第一人称和日记体叙事,故事多来自臆想。大量的人物独白与内心**的表述,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这类创作也决定了巴金早期创作的特征: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感情真挚、热烈,但叙事并不完美。这种特征以及缺陷也普遍地存在于他当时的其他短篇小说中。自1929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巴金出版了11个短篇小说集,如《复仇》(1931)、《光明》(1931)、《抹布》(1932)、《将军》(1934)、《神鬼人》(1935)、《长生塔》(1937)等。

1931年长篇小说《家》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小说一个重要领域,对表现自己熟悉的家庭生活的开拓,这为巴金小说摆脱幼稚、迈向成熟积累了重要经验。《家》的主题意蕴:第一,通过对高家分崩离析过程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第二,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第三,批判了“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第四,形象地反映了“叛徒”的呼喊和抗争。艺术特色:一是结构宏伟而严谨。二是用真实动人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继《家》之后,巴金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春》《秋》,三部长篇总题为《激流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