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都市文化畸形发展,催生了以批判都市文明为主要任务的左翼作家群以及顺应广大市民趣味的通俗作家群。此外也出现了第三大作家群体,他们出没于喧嚣**的十里洋场,尽情享受现代都市物质和商业文明,同时又受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电影的熏陶,具有鲜明的文学先锋意识。由于他们直接受到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家。
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和叶灵凤等。施蛰存是此派小说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小说集有《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等,他真正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创作。刘呐鸥是此派小说的开山作家,其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采用与现代都市生活快速节奏相适应的跳跃手法、意识流手法,描写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现代“风景”的。穆时英获得“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称号,其小说集《公墓》和《白金的女体塑像》,对畸形都市风景的描绘中,也流露出不无欣赏的心态。
作为一个流派,他们的创作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色与倾向。从题材上看,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从而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在艺术表现上,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在人物刻画上,新感觉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新感觉派小说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它不但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弊病:第一,对二重人格的描写上,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弗洛伊德学说出发,教条主义地把人物弗洛伊德主义化。第二,刘呐鸥、穆时英的一些作品在暴露大都市资产阶级男女的荒**、堕落时,同时流露出对这种腐朽生活方式的留恋、欣赏,表现出作家主体精神的某种颓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