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受到新月派的很大影响,尽管他并不直接表现工农革命斗争,但对下层人民却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在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这一点上,他与中国诗歌会的诗人确有相通之处。1933年,臧克家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引起文坛注目的是诗人自称的“坚韧主义”: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并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这种“坚韧主义”显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由此形成了“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现实主义精神。臧克家甚至在写诗的态度上也是农民式的:认真而执著地提倡“苦吟”,老老实实、苦心孤诣地去捕捉每一个意象,寻找、锤炼每一个字句,顽强地追求着“深刻到家,深刻到浅易的程度”的艺术境界。在抗战后的民主浪潮中,臧克家又以《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集子里的政治讽刺诗,充满了对现实的愤怒与抗争。
田间17岁左右到上海开始写诗,1935年,还不到20岁的他就已经出版了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前者描写工人、农民、兵士等受苦者的命运,呼唤民众的觉醒,情感真切;后者是一曲忧郁的中国农村的牧歌,带着村野的粗犷和泥土的芬芳。他的诗富有生活的气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战斗的情绪和呼声。抗战以后,田间投入了战争,而且还发动了街头诗运动。闻一多称誉田间是“时代的鼓手”,指出田间诗的特点是“质朴、干脆、真诚”。
教学建议
1.体味臧克家诗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苦吟”的特色。
2.田间“鼓点式”的诗行排列,省略了大量的叙述,使诗意的运动变成了从意象到意象的跳跃,因而意象的形象性更加凸现,这种手法概括力强,有利于表现宏伟壮观的场面。阅读诗作,认真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