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五四运动时期,作为“语丝派”主将之一的林语堂,其散文浮躁凌厉,热烈明快,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并重,有较强的战斗性。大革命失败后,他先后创办了《论语》半月刊、《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对晚明公安竟陵派的“性灵”论格外推崇,大力宣扬以幽默、闲适、性灵为主调的文学主张,倡导“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创作。
从“语丝”分化出来后,林语堂已失当年“叛徒”的辛辣与火气,多以“隐士”的姿态与现实拉开距离,取材广博驳杂,文风飘逸空灵,语言幽默文雅,其作品读来如良朋旧话、小憩谈天,被誉为“娓语体”。继周作人之后,林语堂成为三十年代以“论语派”为核心的闲适散文创作的一代宗师,但其“不介入”的态度却遭到以鲁迅为代表的“斗士”派的激烈批评。
教学建议
1.阅读评论摘要1、2、3,把握林语堂小品文理论的主要内容。
2.细读《秋天的况味》,结合评论摘要4、5,分析林语堂散文的艺术风格。
3.对拓展练习2展开讨论。
精读作品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忆狗肉将军》《论小品文笔调》
评论摘要
1.从“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内涵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对创作主体“自我”的要求,即“我”对“自我”的要求。散文本是抒写自我情感的文体,这里用“中心”予以强调,就有它的特指性和特定含义,那就是相对“社会”而言,这样就把散文中的“我”和“社会”相对立,导致绝对化、抽象化和唯一化;二是“以闲适为格调”,这是审美追求,这种追求用“格调”来指称,说明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审美方式和理想形式。两个含义,目的只有一个:以此调整处理散文和社会的关系,把散文和社会分离,或把自我凌驾于社会之上。这种分离和凌驾,可借用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佛洛姆在他的论著《逃避自由》中创造的一句俗语、即“个人化”来形容。佛洛姆在这本论著中阐述道:人类一旦来到人世间就和大自然及社会有着密切的原始关系,是世界的一部分。当人们开始“日渐脱离原始关系的‘脱颖’过程——我们称此过程为‘个人化’”。“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正是要使散文日渐脱离社会,实现其“个人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