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
内容提要
受政治情势和时代情绪的激**,20世纪40年代诗歌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上都体现出明显的时段性。抗战初期,诗歌发展呈现出散文化、通俗化、民间化的趋向,小型抒情诗成为创作主流,语言朴素浅白、感情诚挚浓烈、诗风昂扬劲朗,但在抒情方式上,大多直抒胸臆,并夹杂大量的议论陈辞,情感表达浮泛浅露、贫弱乏力。
抗战中期是抒情诗和叙事诗并盛的时代。早期抒情诗对诗歌美质的严重忽视得到反省与纠偏,以西南联大为大本营的现代主义诗歌得到长足发展,冯至的《十四行集》更是被视为“一面中国现代主义胜利的旗帜”。与此同时,叙事长诗在国统区、解放区以及沦陷区都成为新的创作风尚。艾青、田间、臧克家、力扬、绿原、邹荻帆、柯仲平、魏巍、陈辉、公木、阮章竞、李季等诗人都曾加入到长篇叙事诗的创作行列,试图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写出具有民族史诗性质的作品来。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以其对民间歌谣、戏曲的创造性转换被视为解放区民歌体诗歌的成功典范,相继诞生的还有阮章竞的《漳河水》等。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讽刺诗和政治抒情诗的创作进入繁盛期,最有影响的当数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等。
整体来看,20世纪40年代诗坛影响较大、成就较高的诗歌流派主要有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两个流派都诞生在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在思想上都表现出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深广的忧患意识;在艺术探求上,都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方法,注重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但在精神资源和创作风格上二者却迥然相异,七月诗派主要继承和深化了普罗诗歌、中国诗歌会所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情感炽热奔放且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而九叶诗派则延续和发展了象征派、现代诗派所坚持的现代主义,侧重表现人的生命意识和哲理思索,追求冷峻深沉的理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