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第二节 艾青与七月诗派

字体:16+-

内容提要

艾青不仅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予以了成功综合和有力推进,对国统区的左翼诗人以及七月诗派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虽已走出“尝试期”但仍多元驳杂的诗歌现状为艾青诗歌的整合与突破提供了契机。1933年,艾青以《大堰河——我的保姆》正式登上诗坛,诗歌情感沉郁而激愤,既体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又吸纳借鉴了西方现代诗派的创作技法。

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在救亡激流中迎来了创作高峰。短短几年,先后出版了《北方》《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旷野》《火把》等诗集,为中国新诗贡献了以“土地”和“太阳”为核心的经典意象群。皖南事变后,艾青奔赴延安,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积极投身工农兵生活,写有《献给乡村的诗》《黎明的通知》等大量诗作,但诗歌整体质量较前期有所下降,部分作品情感单薄,显得浮泛浅白。

艾青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成功塑造的“现代中国”这一宏大形象的同时,也成功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颇富个性的抒情主体形象,将个人的忧郁气质与民族苦难意识完美融合,避免了一般左翼诗歌的概念化与公式化。第二,广泛吸纳了象征派等现代主义文艺所创造的现代性感受和表现方式,不仅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纠正了左翼诗歌直白浅显的写实和浪漫浮躁的叫嚣,而且达到了中国象征派、现代派纯诗所无法企及的思想境界,意象深沉凝重,诗风明朗质朴。第三,对自由诗体大力推崇,并以成功的创作实践将自由体诗歌提高到一个成熟的境界。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是七月诗派的精神内核,而艾青的诗作则是七月诗派的创作旗帜,艾青的诗歌与胡风的理论相互印证,共同推进影响了七月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抗战时期存在最久、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以《七月》《七月诗刊》《希望》以及《诗垦地》等杂志为艺术阵地,主要成员包括邹荻帆、阿垅、鲁藜、绿原、彭燕郊、冀汸、曾卓、牛汉、罗洛、化铁、胡征、芦甸以及田间等。其诗歌以现实主义传统为旗帜,用饱满的热情拥抱生活,直接用诗投入实际的斗争,具有深重的忧患感、强烈的现实性和浓郁的战斗色彩。诗作的基本特征为:第一,承继普罗诗歌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战斗传统,强调诗歌的时代精神和革命倾向,注重诗人的纯洁性和诗歌的严肃性。第二,具有鲜明的主体抒情性,注重用个体的情感力量来传达时代和民族情绪,追求客观现实的真实性与主观抒情的真挚性的完美统一。第三,多写自由诗,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在磅礴雄浑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中展现诗人的个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