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鲁迅一生的思想历程和创作道路,大致可以分为如下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留日期间,思想上强调“个人的自大”与“尊个性而张精神”,创作上呈现出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气质。第二阶段,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与创作有这样的特征:在理性上认同“进化论”的价值观,在个体经验上却有着浓重的“轮回”,即认为历史不但没进化,反而是由“一次次循环构成”;创作在走向“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同时,更汲取了西方多种创作方法和技巧,显示出他无与伦比的创造力。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鲁迅思想“左倾”,作品主要是杂文。在鲁迅经历的这些不同阶段,又有其一贯的精神脉络和基本特征:“立人”与“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历史中间物的观念和文学创作上不拘一格,超越传统的艺术生命力。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创作三部短篇小说集,分别为:《呐喊》(1923)、《彷徨》(1926)和《故事新编》(1936)。
《呐喊》和《彷徨》的主题:第一,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热情歌颂反封建的战士。第二,形象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第三,对旧中国农民命运的形象反映。第四,深刻地描绘各类知识分子的形象。艺术特点:第一,塑造人物时,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典型化手法。第二,艺术上多姿多彩。第三,结构形式丰富多样。第四,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汉语,具有简洁、洗练、生动、峭拔的特点。
《故事新编》的主题:第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反思和解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无意义性,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原典文化的呼唤。第二,把历史人物、英雄放置在日常生活中,神性世俗化,表现了他们悲剧性的存在。目的是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发现相似性,发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荒谬性。艺术特点:以反逻辑、非现实、超历史的思维解构历史和文化,创作新的历史预言;大量使用西方现代创作手法,夸张,变形,解构;语言的幽默、精练与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