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论
内容提要
所谓工农兵文学即工农兵文学运动、工农兵文学思潮。始自1942年,终至1976年,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2年至1948年为其奠基成形期。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的发表,标志着工农兵文学在理论形态与创作形态上的正式完成。1948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的发表及其后的作品获“斯大林文艺奖”,标志着工农兵文学在20世纪40年代初,经过了对王实味、萧军、丁玲等人文艺思想及其创作的政治化批判后,在创作上占据了主流与统治位置。工农兵文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赵树理为代表的民间写作及对其的政治化接受;孙犁为代表的延续五四“人的文学”主题价值脉系的写作及对其的政治化接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为代表的根据地文学形态的写作。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59年为其发展**期。
其**的标志,就是1959年前后的长篇小说创作**,如《创业史》《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红日》等作为工农兵文学经典作品的发表。在这期间,对胡风、丁玲等在思想上、组织上的清除,对1956年百花时代文艺思想、文艺创作的批判,对赵树理、孙犁文学创作的实际否定,标志着根据地文学形态在排他性中成为工农兵文学的经典形态并达到高度的成熟。
第三阶段:1960年至1965年为其下滑阶段。
其标志是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领域,优秀作品的数量锐减,质量严重下滑,说明工农兵文学生机与活力的衰退。
第四阶段:1966年至1976年,终结阶段。
这一期间,八个“样板戏”及《金光大道》将工农兵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