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夏衍在杂文、报告文学、戏剧、电影、小说、文艺批评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但主要成就还是集中在话剧创作。以1937年春创作的《上海屋檐下》为分界点,其话剧可分两期:前期创作大多取材历史,但过于片面强调政治倾向,剧中人物有时代传声筒的特征,代表剧作有《秋瑾传》《赛金花》。后期则转向现实生活,强化了对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的刻画和描绘,作品有《一年间》《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
《上海屋檐下》标志着夏衍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巨大成功。它在叙事模式上延续了胡适—曹禺所熟用的“家庭—社会”模式,将五户人家并置于一个场景,凭借结构主线、副线的巧妙安排,使情节相互缠绕却线条分明,最终以底层家庭的横截面描述完成了对社会文本的宏大叙事。
夏衍的剧作,特别是后期创作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取材于平凡琐事,从一个很小的角度,来反映当前严酷的现实,真实再现生活本色;第二,注重心理表现和内心刻画,利用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来烘托人物心境,以情感冲突的加强来淡化外部情节的描述;第三,语言质朴洗练,间有幽默和嘲讽,却蕴含了沉郁复杂的情感,类似于契诃夫的“含泪的笑”;第四,艺术结构独具匠心,呈现出散文化特征。剧本多线索纵向推进,同时又有横线相连,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既明快集中,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教学建议
1.阅读评论摘要1、2、3,把握抗战剧作的艺术特点。
2.阅读评论摘要4及相关资料,分析《上海屋檐下》独特的戏剧结构。
3.就拓展练习1展开讨论。
精读作品
夏衍:《上海屋檐下》《芳草天涯》
评论摘要
1.夏衍的许多剧本成功地协调了内部和外部的冲突。他所遵循的布局原则首先是,以人物心理冲突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来衔接各个外部情节,注重情绪上的而非事件上的一脉相承,依靠心理活动上的衔接使外部情节形散而情不散,或者外散而内不散。……其次,剧作家尽力强化剧中人思想情感上的冲突使之构成全剧的核心部分,而对外部情节冲突则尽量加以淡化,不过多地加以展开,或干脆推到幕后,作暗场处理。……夏衍摒弃了人为的戏剧化,竭力真实而准确地表现平凡实在的日常生活。他在剧本中较多运用了适合流露人物心理的编剧技巧,如用行为细节来暗示心理,在停顿、对话里蕴含丰富的心理内涵,以及用环境气氛渲染人物心境等,这些手法的恰当运用赋予他的作品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