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新启蒙文学对五四时代文学脉系的接续,沈从文一支重在从文化形态揭示人的生命存在形态并构成对现实世界的价值批判的小说,得以重新浮出水面,这就是其弟子汪曾祺所创作的《受戒》《大淖纪事》等。在这同时或者稍后,一批中年作家创作了具有各自浓郁的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的小说,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味十足的邓友梅的《那五》《烟壶》《寻访“画儿韩”》,充溢姑苏风味的陆文夫的以《美食家》《小贩世家》为代表的《小巷人物志》,体现温州风情的林斤澜的“矮凳桥”系列小说,写运河风情的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天津市井神韵饱满的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高晓声的新笔记体小说《钱包》《绳子》《飞磨》等。这批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风俗民情为作者所要体现得更为丰富的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服务,如前述古华、陆文夫、刘绍棠、林斤澜的小说,一类将风俗民情作为作者审美观照、描写的主体对象,如前述邓友梅、冯骥才、高晓声的小说。但两类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笔下的风俗民情中,都有着丰富的时代的社会内容潜隐其中,这与汪曾祺以人的生命形态本身构成对现实世界进行全面价值批判、拒绝是非常不同的。
1985年,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及国内文化热潮的刺激,一批青年作家打出文化寻根的旗帜,并相继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寻根小说,其创作流向有五种:第一种,侧重于批判传统文化中落后愚昧的一面,代表作是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等。第二种,对传统文化持认可与弘扬的态度,代表作是阿城的《棋王》等。第三种,对民间文化中生命活力的寻求,代表作是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等。第四种,写本民族人的生存、存在形态,代表作是李锐的系列小说《厚土》等。第五种,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与历史进步之间的矛盾与张力,这是寻根小说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作有王安忆的《小鲍庄》、郑义的《老井》、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等。寻根小说历时不长,但其对这之后文学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