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第六节 “现代主义”小说

字体:16+-

内容提要

“现代主义”小说是指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大的小说作品,其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王蒙《春之声》《蝴蝶》《布礼》《风筝飘带》《夜的眼》《海的梦》特别是其后的《杂色》以及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在心理流动的拼贴式结构、象征、黑色幽默等小说形式方面,接受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经验,王蒙的上述小说,甚至被称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从小说所体现的生命躁动、荒诞、虚无、绝望、孤独等非理性内容,非现实非逻辑的心理流动结构、象征、意象组合、调侃、怪诞等小说形式,均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特征,所以,被称之为真正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中国式现代主义小说。

教学建议

1.参阅评论摘要1,分析王蒙意识流小说的“中国特色”是如何表现的。

2.参阅评论摘要2、3与拓展练习2,分析《你别无选择》或《无主题变奏》的审美特征与精神特征。

3.参阅评论摘要4、5与拓展练习3,分析《山上的小屋》,谈谈你对残雪世界的理解。

精读作品

王蒙:《春之声》《杂色》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无主题变奏》

残雪:《山上的小屋》

评论摘要

1.80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并非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硬行植入,它本质上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流小说。证据一——也是最重要的证据:它排斥了作为正宗“意识流”的本质特征,即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说”(性力)。证据二:它排斥了夸大直觉,否定理性,夸大内心,否定外部现实的做法。西方意识流小说(不是指全部)往往热衷于表现人的本能,把直觉看成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而有意忽视理性、理智的作用。它是在伯格森、弗洛伊德和克罗齐的非理性的美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另外,它对人——本体无限夸大,而有意忽视社会生活,割断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有机联系。与客观现实的全部游离,完全陷入孤立的心灵世界,结果犹如作茧自缚,反而将心灵世界封闭起来。这样使作品失去了社会意义,成为无太大价值的扑朔迷离的潜意识迷宫的玩耍。80年代的中国心理小说,既不夸大本能和直觉,也不轻视客观现实,理性的光辉始终照耀着心理王国,而引起心理产生各种变化的又正是客观现实——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聚光点和光的折射棱柱。《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