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早在1977年,徐迟、刘白羽、黄宗英等就以报告文学的方式为新时期放声歌唱。其中,徐迟发表于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它率先冲破了题材的禁区,重新恢复了对知识分子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自此,知识分子题材和反思“**”题材的报告文学成为广受关注和好评的文学样式,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主旋律特征明显而题材不够广泛。到1985年左右,随着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变化,由于记写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事的真实性容易引起风波与纠纷,也因其时小说创作关注社会现实的无力及公众关注社会现实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热潮应运而生。其类型有三:第一类,反映现实生活中与普通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作品,突出地带有社会学研究的倾向,代表作有苏晓康的《阴阳大裂变》、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陈冠柏的《黑色的七月》等。第二类,揭示当下改革过程中经济、政治方面出现的问题,突出带有政治学研究的倾向,代表作有丛维熙的《走向混沌》、麦天枢的《土地和土皇帝》等。第三类,写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的作品,突出带有未来学研究的特征,代表作有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胡平、张胜友的《东方大爆炸》等。大篇幅、大容量、全景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性及学术性,是这种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最主要的特点。
教学建议
1.阅读评论摘要中的文献资料,以期对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
2.在拓展练习中选择两个问题作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