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土前期禅学史

第二节 支娄迦谶一系对大乘禅经的传译

字体:16+-

大乘经典(包括禅经)的传入中国,始于来自月氏的支娄迦谶。

支娄迦谶,又称支谶,《祐录》卷十三及梁《高僧传》都有他的传记。他本是月氏国人,汉桓帝末来到洛阳,灵帝时开始翻译佛经,在光和、中平之间(公元178—189年)译出十余部经,其中重要的有《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等。他一方面是大乘佛教理论的始传者,一方面又将与此相应的大乘禅法传入中国。

支谶来华较安世高稍迟,而他所译经典却与安世高大异其趣。安世高所传为小乘上座部禅数之学,是小乘止观思想即禅法与毗昙的结合,而支谶所译经典几乎纯属大乘,为大乘般若理论与念佛三昧禅法的结合,在止观两方面都又进一层。这是由于安世高来自有部盛行的安息,支谶来自当时大乘突起的月氏。月氏国自迦王一世之后佛法兴盛,而到公元二世纪的大乘思想在月氏帝国中心健陀罗一带已很盛行,有部退居迦湿弥罗及周边国家,支谶可能来自大乘盛行的健陀罗一带,故其所传经典全属大乘。

大乘思想的出现时间难以确定,但一般认为是在迦腻色伽王一世之后,故约在公元一世纪。一般认为,大乘佛教的出现与大众部有关,这种意见是很有道理的,但具有大乘思想的人不一定都出自大众部,当时各个部派里面都有信奉大乘思想的人,后来被认为是大乘僧众中的杰出者如马鸣、龙树及后世的无著、世亲等都不是出自大众部。

大乘佛教的特点是理论的广大深入,志愿的弘大超绝,实行的虚幻难及。从其志愿上来讲,目标非常崇高,以成佛为目的,愿力极为弘大,直欲度脱一切众生;从其理论上来讲,倡导不二法门,主张当世成佛,观法相则直及真如实相,论解脱则发明清净本心;确实较之以阿罗汉为果、只述现象无常的小乘佛教为高。但从践行实修方面来看,大乘则或者神妙难及,列举诸多难得其实却功德无量的种种三昧;或者示同俗类,如所谓以染为净的维摩诘、昙无竭等大菩萨的方便行;或者简单俗易,如纯乎观想(想象)的念佛三昧一类的净土法门。此三方面在大乘经典中多杂糅于一体,使之呈现出良莠俱存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实,一方面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声闻众的闻声悟道在去佛日远的条件下局限性日益显著,一部分有才学的高僧注重于独力思考和自己修证,并由此进一步发挥释迦牟尼的微言大义,从而使佛教理论得到发展:一方面是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其中多数人不能完全按照比丘的戒律行事,只能作为居士在家修行,居士队伍的日益扩大使之对佛教理论的影响也随之增加,自然他们也相应地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于是一部分人便诋毁出家的比丘,贬之为小乘,自赞为菩萨,以大乘自居。在戒律方面,要求以宽代严,以理代行,以所谓心悟代替严格的身行;在实修禅观方面,要求以简易代替烦难,以虚行取代实修,以心证代替身证。于是在一段时间内严格持戒、依法苦修的出家僧众受到贬损,而自称菩萨、乐求五欲却虚言心净的在家居士则得到赞叹,口称玄理代替了身行实证,导致佛教风气转变、说法者多而得果者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