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专论02

字体:16+-

中国传统史学之所以能够处于仅次于经学的重要地位,其原因实在于二者之间的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第一,就内容而言。今人皆知章学诚有“六经皆史”之说。[91]不过,正如李宗侗教授(1895—1974)所指出:“六经皆史之说,实非章实斋所独自发明,刘恕《通鉴外纪·序》曾及之,而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八引《文中子·王道篇》及陆鲁望《复友生论文书》,亦有此说,二人皆生于唐代,则宋以前早已有之矣。此意至明代更推广之,王守仁《传习录》卷一云:‘以事言曰史,以道言曰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庖牺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即三代史,五经亦即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存其迹以示法。’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云:‘天地无非史而已;六经,史之言理者也。’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云:‘夏商以前,经即史也;周秦之际,子即史也。’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云:‘孟子曰:其文则史。不独《春秋》也,六经皆然。’凡此皆远在章氏以前,特至章氏而畅其意耳。”[92]李氏的这一段话,不仅说明“六经皆史”之说并非章氏首创,而且实际上还指出了中国经、史二学之间长期关系密切的悠久传统。循此思路上推,我们可以发现司马迁也早就注意到了经史之间关系的密切。太史公所记“先人”之言中就有的“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93]的期望,应该说是“六经皆史”之说的滥觞。

当然,对于“六经皆史”之说,还应该有进一步的具体分析。金毓黻先生就曾对章实斋此说作了很准确的分析,结语云:“是故谓《尚书》、《春秋》为史,可也;谓《易》、《诗》、《礼》、《乐》为史,不可也。谓《易》、《诗》、《礼》、《乐》为史料,可也;径谓为史著,不可也。”[94]章氏自己提出史有“记注”(史料)与“撰述”(著作)之别,而自己在提“六经皆史”之说时却又未作区分,金先生因而分析之,诚为允当不刊之论。愚以为略有可赘者,则《易》,固可以视为史料,然其意义恐有甚于作为史料者在,即《易》之思想适与中国传统史学之通变思想相通,甚至若和符节。这也是可以并应该加以考虑的。